— 魯益師與納尼亞


魯益師與納尼亞

黃濠光

 

魯益師筆下的童話故事《納尼亞傳奇:獅王.女巫.衣櫥》(或譯《那里亞王國》)拍成電影,一月廿六日農曆新年檔期在香港公映。魯益師在他的年代,享負盛名,如今這齣電影令他的小說一紙風行,讓新一代人認識他。

兒童文學 福音預工
《納尼亞傳奇》不是福音小說,拍出來的《魔幻王國》也不是福音電影,然而卻大受基督徒歡迎,不少教會包場,用作佈道。故事講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納粹空軍轟炸倫敦,四兄妹被母親送回鄉間避開戰火。他們住在教授的大宅中,在玩耍中意外走入衣櫥,進到納尼亞的世界,那裡由女巫控制,長年冬天,沒有聖誕。納尼亞的世界是會說話的動物世界,四兄妹經由海獺的幫助,找著獅王阿斯蘭(Aslan),要解除納尼亞的咒詛。

《納尼亞傳奇》共有七集,是魯益師於上世紀的1950年至1956年之間寫成,估計至今已有上億人看過。他開始寫第一集時已經52歲了,年紀雖大,也沒有親生兒女,卻有本領寫出寓意,讓兒童可以領悟。雖然《納尼亞傳奇》不是福音小說,內容卻有基督教的思想主題,這一點從魯益師寫給一位名叫Anne小女孩的信中,獲得證實。他說:「假若真的有納尼亞王國,假若這王國出了麻煩,假若基督要介入去施行拯救,那又會怎樣?這小說是我的答案。納尼亞是一個會說話的動物世界,我想祂會化成一頭會說話的動物,就如祂取了人的樣式,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一樣。我想像祂化成一頭獅子,第一因為獅子是萬獸之王,第二因為基督在聖經中是『猶大支派的獅子』,第三因為我開始寫作時,在夢中看見了獅子。」

符號寓意 文以載道
《納尼亞傳奇》有許多象徵性的符號,除了阿斯蘭代表基督,還有牠的氣代表聖靈,女巫代表魔鬼,四兄妹代表教會,土耳其軟糖代表試探,阿斯蘭的死和復活代表基督的受死和復活。當然,有符號寓意不等於每一樣都可以對號入座,但讀者和觀眾可以把自己代入角色當中,看看自己像誰。像Peter缺乏安全感?像Susan太多邏輯思想反而阻礙她瞭解神蹟?像Edmund那樣倔強?像Lucy那樣勇敢無懼,對阿斯蘭充滿信心?《納尼亞傳奇》告訴讀者和觀眾,人要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。Edmund落入女巫的試探中,他要承擔後果,甚至要由別人替他付上代價。反觀《哈利波特》教人用魔法去支配其他人,又說任何東西都會變形,沒有甚麼是真實的,個人可隨意改變周圍事物。換句話說,個人就是神明。《納尼亞傳奇》則講阿斯蘭替Edmund死,使他得自由,而阿斯蘭也從死裡復活,Edmund被愛改變,加入阿斯蘭的陣營,與女巫作戰。魯益師筆下的《納尼亞傳奇》是寓道故事,若沒有這屬靈的含意,就與一般的神話故事無異。

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
魯益師在自己的小說中從不搞「魔法」(magic)這一套,但在《納尼亞傳奇》中,他就用到,但賦與救贖的意義,與異教的魔法不可混為一談。他在小說中透過阿斯蘭的口說:「這就是說,雖然女巫懂得更高深的魔法,尚有一層更高深的魔法在她掌握以外。她所知的魔法,只從時間的誕生開始,如果她的法力能夠讓她看到時間誕生之前的那片黑暗與死寂,她便會發現到一個不同的魔法:一位無罪的人,甘願替一個叛徒代罪而遭處死,死亡將會退去,讓他起死回生…」魯益師這樣解釋魔法,對香港片商把衣櫥翻譯為「魔衣櫥」,就不再那麼反感。其實,魯益師所指的魔法,應該是道

忠於原著 仍有差異
小說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媒體,前者是文字,後者是影像。魯益師筆下的小說,本來留有空間給讀者去想像,但電影將內容形像化之後,便失去了這個想像空間。納尼亞的戰爭,在電影中佔相當時間,但在小說中只佔一至兩頁的篇幅而已,兩者不成比例。電影中的怪物頗為猙獰,戰爭場面也頗為暴力,對七歲以下的兒童來說,並不適宜。除此以外,阿斯蘭在電影中曝光率不足,給觀眾留下的印象不夠長久,反而女巫出鏡率比阿斯蘭多。在神學成分方面,電影無疑是沖淡了,沒有交待阿斯蘭之父the Emperor-Beyond-the-Sea(海外大帝),以致減縮了阿斯蘭的神性。小說中的獨角獸到了最後一集才被人策騎,但在電影中,Peter已騎著牠來作戰。在魯益師筆下,女性是不會上戰場的,但電影中卻有女戰士及女人頭馬投入戰場。儘管有這些瑕疵,但大體上跟原著仍很貼近。

魯益師創作《納尼亞傳奇》時,雖有靈感,但無意將其寫成福音小說。他認為社會上不需要更多人寫基督教書籍,反而需要更多基督徒寫好書。他的《納尼亞傳奇》曾改編成電台廣播劇,英國廣播公司有意把之拍成電視劇,卻遭魯益師反對。在那個年代,電影和電視沒有今天的電腦技術,是很難攝製出來的。沒有人敢找真獅子和兒童演對手戲,若找人扮演獅子,魯益師覺得會敗事有餘,他反而認為拍卡通片較為可行。他大概不會想到《納尼亞傳奇》不用真動物,也可拍出幾可亂真的電影來。

英國文豪 傳奇一生
魯益師創作《納尼亞傳奇》的那些年間,他正處於人生低谷,寫童話故事是要給自己安慰和醫治,結果反而安慰及醫治了千千萬萬人的心靈。這位大文豪才華出眾,既可以寫令人擊節讚賞的學術巨著,(如《返璞歸真》和《地獄來鴻》),又可以寫文筆活潑的童話故事。一方面在校園做學問,一方面也在電台做節目,回答聽眾的信仰問題。他看似嚴肅,其實很幽默。他是神學家,但有抽煙習慣,也到酒館喝啤酒。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單身,後來跟一個離婚婦人結婚。

魯益師先後是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教授,精通中古及文藝復興時代文學,是二十世紀基督教文學兼護教學的殿堂級人物。魯益師雖有這樣顯赫的地位,但原來曾有一段時間是無神論者。

魯益師於1898年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,他的祖父是位牧者,所以自小對基督教多少有點認識。小時候他最倚賴的人就是母親,母親信甚麼,他就信甚麼。在十歲時,母親不幸離世,他對信仰也隨之不了了之。在求學時期,他的老師W.T. Kirkpatrick成為了繼其母親後對他影響最大的人物。他是無神論者,魯益師在其門下,也接受了他的觀點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魯益師被征召入伍,開赴前線打仗,在塹壕戰中嚐盡各樣恐怖。這些恐怖經歷使他極度憎恨神,戰後他在牛津大學進修時,就成為無神論者。他一方面否認神,另一方面對神又極之生氣,十分矛盾。他把戰爭的恐怖與慘烈都歸咎神,拒絕相信祂。

生命見證 感悟心靈
魯益師在牛津大學的日子,結交了許多要好的朋友。一年後,他發覺他喜歡的好友,全是基督徒。魯益師是個極之理性的人,他按邏輯分析這班好友,發覺他們的基督徒生活方式,令他們有美好的品格。這樣一來,他重新思考基督教。當時是1931年。

魯益師信仰的突破分為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從無神論者變成有神論者,第二階段是從信有神到相信主耶穌基督。在這段日子裡,他經常和友人漫步詳談,話題大多關於對神及耶穌基督的信仰。而經常和他談到深宵的是托爾金(Tolkien),就是日後《魔戒》The Lord of the Rings)的作者。托爾金是基督徒,對沉醉於神秘故事的魯益師說:「基督教的故事是世界上唯一真實的秘事。」魯益師初時拒絕這樣的論調,但有一晚在牛津校園內,托爾金指出他拒絕的原因,是因為這秘事真的發生了,而魯益師要回應這樣的真事,在相信和拒絕之間作出選擇。托爾金這番話對魯益師來說十分震撼,時常縈繞耳邊。

兩天後,魯益師要從牛津的家前往動物園,他跳進他兄長Warnie駕駛的摩托車的邊車。在開車途中的某一段路,他決志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,確認這是真理。自此以後,魯益師很認真的做基督徒,他的繼子Douglas Gresham說,他每天每分都過基督徒生活,學習及聆聽耶穌所說的話,然後照著行出來。

電影掀起 閱讀風氣
負責找Douglas談電影版權的是Walden Media公司,創辦人兼總裁叫Michael Flaherty,是一名基督徒,也是納尼亞迷。該公司另一位創辦人Phil Anschutz為公司的成立投入大量資金,並同意把《納尼亞傳奇:獅王.女巫.衣櫥》拍成電影。他也為公司寫下使命宣言,宗旨是為年青一代拍製一些激勵人心的電影。Flaherty說:「媒體對人的心靈和頭腦極具影響力,面對這世代的黑暗,與其唾罵,不如點燃幾根蠟燭,多拍一些好電影。在拍製《納尼亞傳奇:獅王.女巫.衣櫥》之餘,我最希望做到的,就是帶動更多兒童更多閱讀。事實上,這齣電影已經使《納尼亞傳奇》成為暢銷書。本書的主題談及友誼、家庭和饒恕,提倡騎士精神、忠誠、敬重和負責等美德。

本篇發表於 協英堂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2 Responses to — 魯益師與納尼亞

  1. Venus 說道:

    掂, 你們新OD可以link up Xanga, 要認識一下!
     
    多謝你找來納尼亞文章,借來一用, 謝~~~

  2. Mercy 說道:

    太長了, 只看了你highlight的部分
    不過也看出有很多與信仰有關的地方
    最欣賞的, 是看得出獅子是為了人的過失而死的!
    曾經去過好多的佈道會, 當然會說到神為世心而死, 就沒有好好的交代,
    但這電影便交代了…

發表留言